公司新闻

方之熙英特尔履历

2020-03-10

image.png自1995年加入英特尔以来,方博士一直从事编程系统/uArch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担任企业技术事业部(英特尔研究院的前身)亚太区总经理兼CRO之前,他是英特尔企业技术事业部下属的微处理器技术实验室中编程系统实验室(PSL)的总监兼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定编程技术方面的长期技术战略,领导整个实验室进行多核编程、二进制思维、低能耗编程、Java/C 托管运行时间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与硬件团队共同开发uArch和平台功能。

感知中国25周年 英特尔中国故事-方之熙

2009年10月12号,英特尔全球CTO、研究院总监贾斯汀在北京宣布,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正式升级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这也意味着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成为英特尔全球五大研究院之一,也成为唯一一个以区域命名的研究院。方之熙成为这一新成立研究院的院长。在美国的30年里,从1995年起,方之熙在美国英特尔工作了十五年。在此期间,他有着哪些已经实现的辉煌?来到中国,他又怀抱着多少本土化的梦想?

感受非凡的预见力

这是1995年的一天。刚加入英特尔美国总部不久的方之熙,从五楼的办公室出来想上楼取点东西,正好这时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从楼上下来,看见了正往上走的方之熙,安迪·格鲁夫叫住了他,问道:“我以前没看到过你,你是新来的员工吧!”得知方之熙才加入英特尔,安迪·格鲁夫笑着说,“你加入得太晚了!”

的确,在1995年,IT产业已经在美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对于方之熙来说,一切还并不太晚,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为英特尔的技术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次简短的楼梯间会面,让安迪·格鲁夫记住了方之熙,也让方之熙从心底里钦佩这位能记住整个总部成千上万上千员工的总裁。“我感觉到,安迪·格鲁夫对于工作有着无比的热情,对每一位员工他都会给予关注,这让我非常感动。”十几年前的这件小事让方之熙深深感动,也充分了解了公司的特殊文化。

在美国的时候,方之熙担任英特尔微处理器研究院中的程序系统技术实验室的总监及首席科学家。对于这一工业实验室,方之熙认为自己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利用创新的技术提高公司的业绩和产品品质;二是采用创新技术为公司创造新的业务和商机。

忆及当时对实验室清晰准确的定位,方之熙说,这得益于英特尔高层领导所做出的前瞻性决策。“当时,很多IT企业都在做实验室,但是将实验室的成果和生产线上的产品结合起来却成为了一个难题。产品的周期和研发的周期如何协调?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定位不好,但是英特尔的领导团队却很有眼光。”

在微处理器研究院成立初期,安迪·格鲁夫就对其功能做出了明确的定位:我们的研究产品周期既不能低于三年,也不要超过七年,五年是一个折中的选择。这五年的时间,既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转移。此外,安迪·格鲁夫还告诉方之熙所在的研究团队,要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未来新技术上。

正是管理层对于IT行业的出色预见力,让英特尔赢在了起跑线上,没有走弯路,而是一路走在行业尖端。在方之熙看来,这样的预见力来自于安迪·格鲁夫等业界领袖对技术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执着。“英特尔做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赢利,而是从未来半导体行业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角度出发,致力于用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方之熙说,“这样的理念,也是吸引我在英特尔长期工作的主要原因。”

多年的科研实践,让方之熙深深感受到了前瞻性对于研究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战略性眼光,也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

获得贾斯汀的大力支持

1996到1998年对于方之熙来说是难忘的一段时光。这几年来,java横空出世,在软件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评价。提供性能最佳的硬件以更好地支持java运行,也随之成为英特尔业务发展的关键。

然而,经过一系列测试,方之熙和他团队发现java在英特尔硬件上的运行速度却是非常不理想。“我们掌握不了java虚拟器及Just-In-Time Compiler的源程序,因为那是属于技术机密,但是这样也导致我们难以分析、确定运行不畅的原因是出于我们的硬件有问题,还是java的软件存在问题。”方之熙说到。

在这样窘困的情形下,方之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实验室里自立开发java虚拟器程序,找出问题的关键。

“当时我们非常辛苦,因为我们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够成功开发出java,同时我们也不知道做出的成果能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方之熙回忆到,“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决定。”就是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方之熙当时的领导——英特尔全球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贾斯汀给予了他坚定而全力的支持,让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如果没有贾斯汀的支持,我们的项目肯定不能成功,恐怕从一开始我就会打退堂鼓。”回想起当年的经历,方之熙感慨的说。在实验开始之后,方之熙和同事们一共二三十人需要完成别人看来需要调用企业级的力量,组织几百人才能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可想而知。也正是解决这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在贾斯汀的大力支持下,方之熙聘请来了多位顶尖的技术专家进入自己的团队。

经过两三年的技术攻关,方之熙和他的团队成功的开发出了java虚拟器的原程序,并找出了问题所在。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方之熙分别给客户提供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一项项目的成功,让方之熙对于英特尔鼓励冒险的企业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风险就是鞭策人前进的那把荆棘,是巨大的鞭策力,“没有风险,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从此,方之熙对风险的理解也更加直观和直接。

在方之熙的职业生涯里,贾斯汀除了给予自己巨大的支持之外,无论在决策上,还是管理都对自己影响颇深,让自己获益匪浅。“在我刚开始负责program system lab(程序系统实验室)的四五年间,每次有优秀的人才要去别的部门,我总是千方百计的想要把他们留下来。然而,贾斯汀告诉我,实验室的影响力,正是靠这些走出去的人来进行传播的。”方之熙说,贾斯汀的这句话也让处于困惑中的方之熙豁然开朗。

之后,方之熙对于人才的流动秉持着宽容和开放的态度,非常支持自己团队的优秀人才去别的部门工作,这样一来,实验室在与各个部门理解和对工作的了解会更加深入、一致,合作也会更加顺畅。“很多优秀的员工也会离开英特尔选择自主创业,但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有运气,如果他们失败了,我仍然欢迎他们回来。他们经过了自主创业的历练,变得更加成熟了。”方之熙说起自己培养的员工理念,满面释然与自豪。

立足中国,创造创新

2009年10月,英特尔在中国的研究中心正式升级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这也意味着,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正式成为英特尔全球五大研究院之一,这也是英特尔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研究机构,随后又将工作重点锁定在嵌入式系统研究。在美国工作了三十年的方之熙也再次回到祖国,领导中国研究院的工作。

“中国不仅仅是最大的嵌入式市场、增长最快的嵌入式市场,同时也是需求最旺盛的市场。”方之熙说。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很早就看到了中国市场与其他的新兴市场的截然不同。“中国市场太大了,从中会产生很多典型需求,这在其他市场是没有的。这些需求将引领我们进一步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和社会不断往前发展。”方之熙说。鉴于此,英特尔决定在中国建立研究院。

回忆起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从计划到建立的这段日子,方之熙坦言自己和同事们期间走了很多的弯路。“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样才能获取美国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方之熙说。为此,英特尔在1998年的时候,就开始为国内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量身定制了很多训练。

2000年后,方之熙认为时机已较为成熟,开始考虑将美国总部的一些项目引进国内来完成,以便进一步提高国内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经过几年时间的锻炼,国内技术团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优秀地完成具有相当难度的项目。随后,这些分别向美国总部不同部门汇报的中国研发团队,在本土实现了横向的项目交流与合作,整合为独立的研究院,提升到自己探索和确立研发方向与项目的新阶段,也确立了嵌入式系统研究的未来方向。

从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到嵌入式系统,所面临的需求有极大不同。嵌入式系统应用非常广泛,设计周期短。“面向嵌入式,英特尔需要做很多的改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业务运作的模式也需要相应调整,产业合作变得非常重要。”针对中国研究院的研发领域,方之熙不仅重视英特尔和中国研究院的研发创新,更是道出了产业合作的重要性。

或许正是对合作的清晰认识,使得方之熙带领他的团队在研究院成立之前,即前瞻性地和政府、高校、企业积极展开了多方位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8年,方之熙率领中国研究院的前身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起了“清华大学—英特尔先进移动计算技术研究中心”。“这个实验室在合作模式上与我们以前的合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方之熙说,在这一合作项目中,英特尔除了提供科研经费之外,还派出研究员去合作机构工作,清华方面也派出全职教授,与英特尔的人员一起进行联合研究。“我们的研究重点是未来无线宽带技术下网络的应用变化等问题,这一研究对中国移动通讯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方之熙说。

与清华的合作只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众多联合研发项目的尝试之一。在方之熙的带领下,研究院的同事们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他们积极与教育部合作支持大学年轻教师、举办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比赛。同时还与企业展开合作,成立英特尔中国并行处理中心,把英特尔的一些并行编程工具教授给国内的工程师们使用。“我们需要开创新的合作方式、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模式!”方之熙对未来信息满怀。

“前瞻性”是方之熙话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正是公司领导层的远见卓识,让英特尔长期活跃在技术创新的第一线,并且始终保持着进步和发展。十几年的耳濡目染让方之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让他目光更加深远。世界总是向那些有远见的人让路,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年轻的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也必将走得更远!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info@zxnchip.com  

 

留言咨询

市场销售 校园计划

 

关注我们

想了解我们
请关注二维码
想获取
请关注二维码
 

公司地址

地址:上海静安区永和路118弄21号4楼  

Copyright  ©  2021-   致象尔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1010052号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